方老師雖然只是一個毫無學歷的赤腳大夫,卻天降大任,因為對經脈醫術的獨到研究,讓他發現許多典籍的盲點與錯誤,決定修改《黃帝內經》為《黃帝內經陰陽論》,讓天下學醫之人便於將理論化為實際運用,《黃帝內經》可說是中醫的聖經,敢修改經典的,他算千害第一人,並非基於狂妄的心態,而是希望藉由所學,幫助其他有心學醫的人,他也不怕遭到質疑,他敢改就敢接受挑戰,真理越辯越明.他說中醫的許多理論都陰陽不分,以致難以應用或錯用,舉例來說,內經「四氣調神大論篇」,記載的是關於四季節氣變化的養生之道,如春屬木,木主肝,逆春氣則傷肝,夏屬火,主心,逆項氣則傷心;秋屬金,主肺,逆秋氣則傷肺;冬屬水,主腎,逆冬氣則傷腎;但人體有六臟六腑,除了肝、心、肺、腎外,其他臟腑又如何?文中又論及「逆春氣則少湯不生」,可是手少陽是三焦,足少陽是膽,哪一條氣不生?「逆夏氣則太陽不長」,手太陽是小腸,足太陽是膀胱;「逆秋氣則太陰不收」,手太陰是肺,足太陰是脾,「逆冬氣則少陰不藏」,手少陰是心經,足少陰是腎,以上全都只是一語帶過,其他你得自己去拚湊解讀.
重點是方老師從經脈醫術的研究上發現,五行如果不分陰陽則無法應用在醫術上,再加上過與不及所產生的生剋,和符合中庸的平順,一本《黃帝內經》讀起來,就像一盒打散的拚圖,東一片,西一片,拚到最後圖案全走樣變形.所以方老師著手改寫內經為《黃帝內經陰陽論》時,在這篇「四氣調神大論」的開頭,就加了一段文字:「一年四時中,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,分陰陽,春屬木,分陰木、陽木.夏屬相火,分陰火、陽火.秋屬,分陰、陽金.冬屬水,分陰水、陽水.土屬下,分陰土陽土.君火屬上,為熱,分陰熱、陽熱.皆有過與不及、平.四時,中時至而氣未至乃來氣不及.時至而氣至,乃來氣平.時未至而氣至乃來氣過旺.」也就是說,一般人常掛在嘴上的「春屬木,木主肝,逆春氣則傷肝」,根本就是看到黑影就開槍的說法,真正要論醫理,就要講求究竟,話不能只說一半就含糊帶過.方老師研究的五行陰陽生剋,春屬木,陰木為肝,陽木為膽.秋屬金,陰金為肺,陽金為大腸.夏屬火,但火有君火,相火的分別,一般人都棄相火用君火,方老師認為那是最大的錯誤,試想一國之君,或一家大公司的董事,是最大的人,除了發號施令外,誰看他親自在做事的?執行任務的不都是宰相或總經震嗎?正確來說,君火有如太陽光,普照大地,不分四季,相火則如燃木所生之火,既能利用也具殺傷力,所以夏天易生的火氣,是相火而非君火.就相火論,陰火為心包,陽火為三焦.就君火論,火屬熱,陰熱為心,陽熱為小腸.冬屬水,陰水為腎,陽水為膀胱.君火如太陽在天上,土則為四季土,陰土為脾,陽土為胃,一個人如果脾胃不佳,一年四季都難以健康,所有臟腑皆受影響.
待續...